【侨乡广东】 十五运会秀科技含量 无人驾驶、数字人显“身手”

十五运会秀科技含量 无人驾驶、数字人显“身手”

  “元宇宙云上全运村”打破时空限制,“数字人志愿者”全天守候,“凉感神器”为场馆自主降温,无人驾驶车穿梭接驳……即将于11月9日开幕的十五运会不仅是运动健儿竞技的舞台,也是科技元素显“身手”的天地。

  无人驾驶车率先在十五运会火炬传递环节亮相。与往届不同,十五运会创新采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模式,火炬于11月2日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同步传递。其中,广州站的火炬传递创新性地加入了无人驾驶车接力环节。

  “此次参与火炬传递,是对我们无人驾驶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的最好认可。”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表示,他们负责火炬传递的无人驾驶车技术应用。为确保火种灯护送万无一失,团队做了大量路线推演与极端场景模拟,最终“零误差”完成任务。赛事期间,上百辆同款无人驾驶车还将投入接驳服务,为十五运会构建起高效低碳的智慧交通网络。

11月2日,在广州参与火炬传递的无人驾驶车。(小马智行供图)

  在服务层面,本届全运会大胆打破“实体边界”,以数字技术搭建“零碳运营”新场景。全国首个大型赛事“数字人志愿者”体系率先亮相,具备24小时智能咨询服务能力。

  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构建安全交易生态的“AR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满足多样化导引需求的“AR导航统建系统”“体育场馆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等技术。一系列智慧应用协同发力,共同织就覆盖赛事全环节的绿色高效网络。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十五运会还在绿色科技方面下足功夫。不仅推进“体育场馆低碳改造”工程,还在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为工作人员配备一款“凉感神器”。

  在气象服务方面,创新科技也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帆船选手余伟达表示,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非常准确,这对他们平时训练和参加比赛都十分重要。据了解,广东多地气象部门依托“百米级、分钟级”预报系统,结合低空气象监测、X波段雷达等先进技术,为十五运赛事筑牢气象防线。

从云端服务到地面接驳,从低碳场馆到精准气象,十五运会上,各类高科技尽显“身手”,打造了一场“绿意盎然”的体育盛宴。(中新社记者 王坚)

千年句鑃奏响新韵,视听盛宴精彩上演

岭南非遗振精魂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里,一条巨型鳌鱼花灯从场外“飞”上舞台,呈现一派唯美梦幻的视觉奇观。“‘大鱼海棠’在这一刻具象化了!”绕场飞行的鳌鱼花灯随之点亮,瞬间引起观众阵阵惊呼,为十五运会开幕式再掀高潮。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撰稿乔卫介绍,这场兼具国际水准、中国精神、岭南风情与湾区气韵的视听盛宴,精心选取粤港澳三地脍炙人口的文化符号:“开幕式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大湾区共同的情感记忆,还有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愿景和梦想。”

“中华战舞”跃动了岭南大地的雄风,“铜句鑃”敲响了千年文明的回音,悠扬粤韵唱出了血脉相连的乡情……随着巨型的“木棉花”艺术装置冉冉升空,粤港澳大湾区也以昂扬之姿,向世界展现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蓬勃的青春活力。一幅共融共美的人文湾区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古今对话

“千年乐器”敲响“第一声”

江海相连,时空绵延。随着机器人敲响铜句鑃仿制品,《彩云追月》耳熟能详的旋律拉开了十五运会开幕式文体展演的序幕。

这是一场跨越2000多年的对话,也是文明与科技的对话。它是来自千年前的岭南声音:一级文物——铜句鑃。

据记载,句鑃本是吴越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年间,多用于国家大型活动和重要仪式。“句鑃是中国古代礼仪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王维一说。南越王博物院馆员、讲解员陈凤谊进一步介绍,这套句鑃七声音阶齐全,音质尚佳。

铜句鑃和青铜编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世人并不了解句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知道中国不只有编钟,还有铜句鑃。”郎昆说。

最终,在通过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物局审批后,导演组将这件一级文物从展柜中“请”出来,在文博专家的见证下,由作曲家舒楠“敲响”了它。

由于出土文物的声音存在偏差,主创团队通过电脑跟440赫兹的标准音进行校对,并由最新一代机器人优必选呈现敲击它的声音效果,奏出广东音乐经典曲目《彩云追月》的主旋律。

时隔2000余年,句鑃乐声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全民盛会中再次响起,穿越时空的乐声让全国观众感受到激昂向上的运动精神,也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得到最具分量的诠释。

在铜句鑃的余韵中,第一章“同根同源”通过舞者的动人演绎,《千年海丝》《百年征程》《时代华章》三个节目先后上演。以1000多年前、100多年前、40多年前三个时间节点,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前世今生。

“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乔卫如此深情地描写道,“我们曾经为‘站起来’而抗争、为‘富起来’而潮动,也将走在‘强起来’的复兴大道上。”

文脉传承

科技燃动岭南非遗“精气神”

开幕式当晚,以《湾区潮涌》为主题的暖场表演帷幕刚刚拉开,南狮、粤剧、潮剧、汉剧、二十四节令鼓轮番登场,以“潮起”“声漾”“雄风”“筑梦”四大篇章,为全国观众呈现绘声绘色的“非遗嘉年华”。

这些粤港澳世代传承的非遗项目,都在生动演绎大湾区人的“精气神”。这次是黄阁麒麟舞全国性体育盛会“首秀”。“粤港澳三地都有舞麒麟的深厚传统,承载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黄阁麒麟舞演员麦晓峰说。

岭南非遗脍炙人口。然而,如何让“老面孔”演出“新花样”是主创团队面对的首要挑战。

水,是大湾区最灵动的语言,串联起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我们以‘水’为脉,将武术、粤剧、南狮、英歌元素等融合在一起。”十五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介绍。

随着《沧海一声笑》音乐响起,武术演员谢苗凌空腾跃,以咏春“八斩刀法”的舞姿技惊四座。硕大的芭蕉叶在空中舒展,呈现出一派南国水乡“雨打芭蕉”的意境。一众武者在水舞台上“高手过招”,岭南武意在翻腾的浪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风云出我辈,侠之大者与君归。“这一刻,我们也许不是舞台上飞檐走壁的‘侠客’,但我们心中都有共同的‘武侠梦’。”乔卫透露,武术表演化用了香港著名词作家黄霑、小说家金庸笔下的文学意境,“这不仅是岭南儿女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也是我们中国人心中共有的侠客情怀。”

醒狮在AIGC里“蹦迪”,英歌锣鼓“撞”上全息投影,龙舟竞渡通过AR技术“划”进观众席……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也让舞台上的岭南非遗变得越来越“年轻”。

在第二篇章“同心同缘”的尾声,全息投影营造出9条“龙舟”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造型。激情起舞的英歌队员也“变身”龙舟队形,以势如破竹的舞姿绘就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磅礴画卷。

除了场面宏大的非遗展演,从引导员极具岭南风韵的广绣服装,到彰显雅和之美的团扇造型引导牌,开幕式的一针一线都做足了岭南文化的“绣花功夫”。

舞台上,仪式标兵们头戴醒狮帽,身着绘有醒狮图案的裙装套装。跳跃比心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醒狮”。“传统醒狮通常给人以强力的形象,本次标兵团队则选用清一色的女生,更添青春、热情与大方的韵味。”十五运会开幕式服装总设计阳东霖介绍道。

时代风采

大湾区美学“点亮”诗意浪漫

“明月长夜瑞气生,漫天醉妙韵……”节目《粤韵流芳》中,粤曲《彩云追月》的旋律悠悠传来,多座巨型灯笼戏台在水中冉冉升起。来自粤港澳的曾小敏、汪明荃、麦晓柔老中青三代粤剧名家新秀歌声彼此交融,唱出独属于岭南人的诗意浪漫。

这首作品已成为承载岭南乡愁的情感符号。十五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舒楠介绍,《彩云追月》传递着中国人对幸福的共同追求,“希望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所有观众”。

美轮美奂的粤曲表演舞台,也以“步移景换、戏在画中”的绝美意境,为现场观众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齐喆介绍,舞台以“一花、一工艺、一戏韵”为叙事脉络,选取木棉、紫荆、莲花等岭南四时花卉,与广彩、粤绣、广珐琅、嵌瓷等岭南传统工艺巧妙结合,“让每一盏灯笼都成为大湾区文化的浓缩象征,使整个戏台装置化为凝聚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的流动艺术载体”。

艺术装置的创意背后,蕴藏着岭南智慧的深邃启迪。齐喆表示,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提倡重自然、重本心,为开幕式艺术创作奠定了美学基调。

全运盛会绽放“花城”广州,水舞台上也演绎着“百花齐放”的精彩。阳东霖介绍,全运会开幕式共有4000余套服饰,其中以花为元素的服饰就多达2000多套。

传承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当代岭南名家也为开幕式留下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随着刘德华《中国人》热血唱响,15朵硕大的“木棉花”气球迎风摇曳,将开幕式现场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与《咏春踏浪》展现的芭蕉一样,木棉的原型同样来自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的手笔。

从十五运会吉祥物设计到场馆空间改造,开幕式现场“广美印记”随处可见。身为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在林蓝看来,这既是对“广美设计”整体水平的集中检阅,更将成为推动“大湾区美学”传播的契机。

滴水成涓,奔流入海。当十五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天海一心》的歌声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唱响,流水般舒缓灵动的旋律,将“天涯若比邻”的相聚之美娓娓道来。粤港澳大湾区“相知和鸣”的融合故事也在歌声中翻开新的篇章。

“每一处场景的营造、每一段唱腔的设计、每一束灯光的落点,都承载着我们对岭南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理解。”在乔卫看来,这片广袤的水舞台,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的生动写照,大湾区人也将从十五运会的舞台出发,向世界展现拥抱未来的气魄与胸怀。(“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杨逸 黄堃媛 徐子茗 赵媛媛 王涵琦 王芳 张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