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拉威西讯 最近,由中国格林美主导的印尼镍钴合资企业 QMB New Energy Materials 再陷运营危机。因安全检查发现矿石废料储存存在重大隐患,该企业已宣布将产量至少削减一半,减产状态预计持续至 2026 年第一季度,这是其 2025 年内第二次因安全问题被迫调整生产。
QMB 位于苏拉威西岛莫罗瓦利工业园,主要采用高压酸浸(HPAL)工艺加工镍矿,生产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池关键原料 —— 混合氢氧化物沉淀物(MHP)。作为 2022 年印尼率先采用 HPAL 工艺的镍钴工厂之一,该企业年产能达 96000 吨镍当量(约 8000 吨 / 月),其中格林美持有 63% 股份,中国青山、华友各持股 10%,韩国 EcoPro 与日本阪和分别持股 9% 和 8%,是多国资本参与的重要新能源材料项目。
此次减产源于废料处理的系统性问题。印尼相关部门安全检查显示,QMB 在矿石废料储存环节存在合规漏洞,而这一区域恰是 HPAL 工艺的管控难点 —— 该技术虽能高效处理低品位镍矿,但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酸性废物,处理不当易引发环境与安全风险。值得警惕的是,QMB 的运营危机并非首次爆发:2025 年 3 月,该企业曾因致命滑坡事故掩埋四名工人而几乎停产,短短半年内连续出现安全事故,暴露其在生产安全管理上的严重短板。
减产已造成显著产能损失。按现有计划,QMB12 月镍当量产量将减少 6000 公吨,若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受影响产量可能进一步扩大。以其月均 8000 吨的产能计算,此次减产将导致其单月产能利用率降至 25% 以下。尽管这一规模相较于印尼 2024 年 220 万吨的镍总产量占比有限,但对企业自身及产业链合作方影响深远。
此次事件还与莫罗瓦利工业园的整体环境问题形成呼应。今年 6 月,印尼环境部曾在该工业园发现 1200 万吨非法尾矿沉积,责令全园进行整改。作为园内重点企业,QMB 的废料储存问题既是个体运营疏漏,也反映出园区在环境安全监管上的共性挑战。而 HPAL 工艺的 “高难度运维” 特性,更让此次整改难度倍增 —— 这项技术曾因设备损耗率高、废物处理难等问题,导致多个澳大利亚项目陷入财务困境,中企虽通过技术改进实现规模化应用,但仍需应对工艺固有风险。
对于持股 63% 的主导方格林美而言,此次减产无疑加剧了其海外运营压力。尽管该企业此前通过与印尼本地矿主战略合作保障低品位镍矿供应,但生产端的安全与合规问题已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关键瓶颈。目前,QMB 正全力推进废料储存系统整改,格林美尚未披露此次减产对其全球供应链的具体影响,但业内担忧,若整改周期延长,可能波及下游电池企业的原料供应。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中企在印尼镍业布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印尼作为全球镍供应的 “欧佩克”,2024 年精炼镍供应量占全球 61%,且凭借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中企投资,但安全合规与环境治理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门槛。QMB 的减产案例为在印尼布局的矿业企业敲响警钟:在追求产能扩张的同时,需建立更完善的安全管控与废料处理体系,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