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潮学集成》发布会暨第二届潮学奖颁奖仪式在暨南大学举行。活动以潮学研究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为核心,汇聚海内外潮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旨在系统梳理潮学研究脉络,表彰优秀学术成果,推动潮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地域文化研究与文明传承注入新活力。

奠定未来五十年潮学研究方向
本次活动由暨南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商务印书馆主办,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承办。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揭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波,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伦伦,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程国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以及《潮学集成》各卷主编、第二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奖者等百余人参会。活动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主持。

邢锋致辞时指出,在暨大百廿校庆临近之际,《潮学集成》这部凝聚潮学研究百年精华的巨著亮相暨南,是潮学研究领域的盛事。暨南大学将致力于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潮学走向世界贡献坚实的“暨南力量”,持续发挥潮州文化研究院的平台作用,把学校打造成潮学研究的高地、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重镇。
李宜航称,《潮学集成》这一300万字的10卷本巨著,是潮学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的潮学研究精华,既是对百年来潮州文化研究的学术总结,更是中华文化地方性学问立足本土、走向全国、对话世界走出的坚实一步。他表示,省社科联将继续以八个“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为潮学研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广阔的平台。
陈平原认为《潮学集成》不仅将影响此后三五十年潮学研究的学风以及方向,而且对其他“地方性学问”的建立与拓展产生良好的启迪与督导作用。他表示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四年间已实现三大目标:让潮学在全国学界有能见度、让暨大的潮学研究在广东以及潮汕地区被认可、让潮学对青年学者有吸引力。同时,他强调两届潮学奖的评审原则“不考虑作者籍贯,或是否讲潮汕话”“不以单位论英雄”,既吸纳大量外地学者,也认可多位“独立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正是“潮学”走向全国的重要原因。

谢湜代表中山大学致贺,提及中大与暨大学术渊源深厚,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人才培养。谢湜还介绍,中山大学2015年组建饶宗颐研究院,深耕潮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未来将与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为潮学研究及潮汕文化当代传承传播添力。
刘波表示,《潮学集成》的意义远不止于文献汇编,更致力于构建“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完整体系。
吴国钦、黄挺获潮学终身成就奖
随后的《潮学集成》发布会上,邢锋、李宜航、陈平原、林伦伦、夏泉、郑勇共同为这部凝聚20余位权威学者三年心血的潮学典籍揭幕,邢锋、李宜航、陈平原、林伦伦分别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图书馆等9家受赠单位代表赠书,让这部学术著作惠及更多机构与读者,助力潮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在颁奖仪式环节,陈平原首先宣读第二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随后,夏泉、林伦伦、程国赋、李云飞为8名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颁奖;陈平原、陈春声为2名潮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奖者颁奖;李宜航、邢锋为吴国钦、黄挺两位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本次颁奖呼应了潮学奖“表彰贤者、激励后学”的初心,彰显了潮学研究薪火相传的良好态势。“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吴国钦、黄挺以及“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代表陈鸿宇结合各自的研究实践,分享了数十年深耕潮学研究的心得。
让潮学成为具全球性意义学问
潮州文化研究名家论坛是本次活动的学术核心环节,由程国赋主持。
林伦伦指出,丛书编纂旨在致敬饶宗颐等潮学前辈,挖掘了如1926年刘声绎《潮州方音之研究》等诸多散佚珍贵文献,兼具学术史价值与史料价值。同时,他也坦诚分享了编纂过程中面临的“搜求资料难、择优选精难、找授权人难”三大挑战。

郑勇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是潮学研究史上一个高峰坐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丛书编纂以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为追摹目标,旨在“正本清源”,为潮学研究树立学术标杆。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指出,潮学虽起步晚于徽学、客家学,但自1993年饶宗颐教授在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竖起潮学大旗后,经过30年的积累,已形成丰厚的研究成果与稳定的研究队伍。他强调,《潮学集成》的核心是“总结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助力学术再出发”,书中既收录了学术前辈的经典之作,也精选了近30年的优质研究成果,能帮助青年学者快速把握各学科的学术进路与研究要点。他期望年轻人借此进入更广阔的学术领域,让潮学成为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学问。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围绕地域经济史研究,认为“出思想”是研究的关键。他针对潮汕经济史,明确了四大研究方向:依托侨批资料构建具经济学色彩的经济史;以韩江流域生态地理为基础重建整体史;结合地域社会脉络研究村落与城镇化;从跨国视野探究潮人海上网络。
暨南大学教授陈晓锦以“东南亚的闽南方言潮州话”为题,基于实地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潮籍华人在东南亚10国的分布状况,将当地潮州话划分为强、中、弱三档,并从语法、语音、词汇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与本土母体方言的变异特征,指出海外潮州话存在小地点特色消失、词汇大量借代、语码转换频繁等现象,同时呼吁对逐渐消退的濒危方言开展抢救性记录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景忠提到,潮州文化研究应突破传统历史研究的局限,重点关注现代潮籍文化人对新文化发展的贡献。他以左翼文艺家群体和潮籍文学研究者群体为例,前者中蔡楚生、郑正秋开创了电影界社会伦理传奇叙事模式,杜国庠、洪灵菲等推动了左翼文学创作方法革新;后者中饶宗颐、陈平原等成为各学科领域的引领者,这些“边缘对中心的影响”为潮州文化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陈春声以“学有所本,守正创新”为主题发言,从学科建设层面深入探讨了潮学研究的学科本位与学术意义,强调潮学研究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为现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指引。

程国赋在作大会总结时提出,未来,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将继续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建设省级基地、引进青年人才、构建政校企协同机制,将研究院建成在全国乃至全球研究潮州文化的高端平台、海内外潮州文化传承传播的重镇。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柯淑玲 周仕敏
图丨活动方提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