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里
有着一些特别的书信
这些书信叫做“批”
它们的主人是谁?
又是寄给谁的呢?
批短情长 记忆永存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
自古以来闽人就有
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
关山远隔
漂洋过海的书信中
是家人最关切的
在异邦谋生的境遇
他们将钱款随同家信递送回乡
用以赡养家眷、沟通乡情、建设家乡


侨批是侨乡所特有的
珍贵历史产物
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
民间渠道以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
国内眷属的汇款与书信的合称
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
“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
寄信也叫“寄批”

尺素传情,纸墨芳香
这些侨批记载着
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
承载着家国的温度
更是是华侨华人寻根的桥梁
这一站,泉州印尼峇厘村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
走出国门的不止货品
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移民
20世纪60年代
有很多的印尼华侨
携他们的家人回到了家乡

在泉州印尼峇厘村
生活着大约500名归侨和侨眷
他们还保留着
印尼的一些文化和习俗
他们的文化记忆又变成了
中国和印尼友好往来的桥梁



中印尼“两国双园”
百年前承载了
爱国思乡情感的侨批
虽已走入历史
但印尼与福建之间的往来
如今依旧频繁
印尼更是福建在
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正在新时代以新形式延伸拓展

在中印尼“两国双园”
一大批福建与印尼深度合作的
产业从这里走出去
这里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
渠道销往世界各地
以“侨”为媒
“侨文化”
搭起了两地的精神纽带
更紧密联结起海外侨胞的桑梓情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推出英文账号“Moli Moli(中文:茉莉茉莉)”。该账号以“闽人智慧”为主题,展示高品质、高颜值的福建形象,彰显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Tik Tok、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平台及数十个国内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福建特色人文、非遗、
美食、旅游?
来源:海博TV、福建省档案馆
编辑:颜敏、陈舒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