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日,侯艳琪大使接受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与大使面对面》栏目专访,就中国东盟总体关系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产供链合作、社会人文交流等回答提问。
专访实录如下:
1
央视: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之年。您如何评价这一年来,中国东盟合作势头?在哪一方面,您认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哪一方面,您认为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答: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2年作为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东盟共同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复杂严峻的地区形势、世纪疫情的笼罩等多重风险挑战之年,中国东盟关系在领导人规划的蓝图指引下,可以说是携手克服困难,稳步开局,发展顺利,势头强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令人鼓舞。
首先,经贸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支柱和最大亮点。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的加持下,202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超过6.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连续三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势头延续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6.1%。应该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大机构总体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展现出的强劲韧性和发展动能,给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希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给正在逐步复苏的疫后经济注入了令人乐观的动力。
互联互通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的热门话题,双方大项目合作持续取得重要进展。中老铁路顺利运行,客货运量不断创造新高,联通柬埔寨首都金边和最大港口城市西哈努克港的金港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推动柬埔寨迈入“高速时代”。雅万高铁、中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重大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这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道路、港口联通更加便利,推动民心更加紧密地联通在一起。
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地区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这一点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东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支持。去年双方发表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联合声明,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通过对话协商有效维护南海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双方共同倡导和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也是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理念支撑。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希望充分利用好这些契机,巩固合作良好势头。在务实合作方面,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以及数字经济、低碳转型、蓝色经济、金融稳定、农业和粮食安全、减贫及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等,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契合点和优先领域;在人文交流方面,教育、青年、文化、旅游、媒体、智库,都在加大对接往来。作为拥有20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亚洲经济增长的前沿,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增长空间令人期待。
2
央视:不久前(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昆明至万象间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对于这一跨境客运的开通,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各界反响如何?中国与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还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对双方合作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就在4月底,我去访问了泰国和老挝,实地参观了老挝万象南站换装场,亲眼看到满载泰国榴莲的集装箱正换装到中老铁路上,据介绍,这些新鲜优质榴莲26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云南的各大超市,并销往全国,我想这与近期大家经常提到的榴莲降价、榴莲自由也有密切关系。我还注意到在东南亚旅行的游客中,包括中国游客和国际游客,有些专程转道万象,再搭列车到云南,这一国际列车“一票难求”的情景,也成为新闻热点。
中老铁路推动老挝这一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破除了交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在实现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梦想,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加速键”。这一黄金大通道正不断释放巨大潜能,不仅使老挝和周边国家受益,中国老百姓也能从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它的便利和实惠。在与东南亚学者和企业接触中,大家都很关注中老铁路后续延伸、运营状况和联运效率,都在期待能规划延长线,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跨境物流成本,使中老铁路对沿线以及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能进一步得到释放。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这10年正是中国和地区国家经济不断融合、民心持续相通的10年,中老铁路就是这一进程的缩影和典范。
接下来年内我们可以一起期待雅万高铁的建成通车,这不仅是印尼,也是东南亚地区首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我不久刚赴万隆参观了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的建设现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印尼工人正冒着烈日和高温紧锣密鼓地施工,整装待发的列车已然就位。作为驻东盟大使,能有幸目睹雅万高铁建成通车的时刻,真是很兴奋,很振奋。毫无疑问,这条铁路将推动东盟迈入“高铁时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条“加速路”,相信会使更多民众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中受益。
3
央视:由于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出现一些新变化,比如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和一些跨国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国家,您认为当前中国—东盟产业链合作面临的是挑战还是机遇?
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日趋紧密,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产网络布局。疫情以来,双方贸易往来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和强大韧性。
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东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表现较为突出,去年整体增长率达5.5%。在此背景下,东盟吸引外资额持续走高,成为各国企业国际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部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其中,这是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资源互补互需形成的。
中国东盟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机遇还是很大的,我认为远远大于挑战。一是双方产供链相互契合、互补性强,在工业体系、市场规模、劳动力要素、物流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各有所长。
二是在高质量实施RCEP、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助推下,中国和东盟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享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方面将具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
三是双方有共识,都认为加强产供链合作将推动区域内建立更有竞争力和韧性的产业链分工布局,促进地区的共同发展,打造全球增长的引擎。
四是东盟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跟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对数字经济、新能源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的发展愿望非常强烈,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近年来取得重大成果的优势领域,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可以实现携手发展。
当然,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显而易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不断抬头,美国大搞“脱钩断链”、“筑墙设垒”,严重冲击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对此,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推动达成和全面落实RCEP,加快推进自贸区3.0版谈判等,努力维护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全球市场,致力于为区域内各国经济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4
央视:作为中国驻东盟大使,您希望在任期内从哪些方面推动中国东盟深入合作?在促进贸易、民间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近期是否取得新的进展?对合作前景如何看?
答:我刚才介绍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大背景板,可以说,中国东盟关系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契机,中国东盟合作正当其时、前景光明。到任近半年,我同东盟国家、东盟秘书处和域内外各方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保持着积极互动。2023年印尼是东盟轮值主席国,中方积极支持主席国的各项工作,常驻在雅加达,工作条件更加便利。我也于近期走访了泰国和老挝,希望能在任内遍访其他东盟国家。
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高层互访不断,各领域交流频密。秦刚国务委员年初访问印尼期间走访东盟秘书处,东盟秘书长高金洪3月下旬正式访华并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不久,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东盟国家和东盟秘书处积极派团参加。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举行两轮。 随着各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国内相关部门、各个地方、各大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来到东盟国家,恢复和拓展各领域面对面的交流合作,我几乎每周都在与到访团组会面交流。东盟各国访华团组同样络绎不绝。从这些交往中,我深感双方合作的热情之高,期待之深。
在中国驻东盟大使的重要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倍感鼓舞和紧迫。我将全力推动各方与中方密切配合,共同建设好“五大家园”,在东盟国家积极宣介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实现政治互信的不断增强,打造出更多合作新亮点和新增长点,持续拓展人文等各领域友好交往,我也会特别关注青年人的交流互动,他们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我会竭尽全力,为在新形势下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想说,印尼是万隆精神的诞生地。前不久我专程去万隆参观了1955年亚非会议纪念馆,看到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发表著名的关于“求同存异”演讲的历史照片,深受感动。当年,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一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达成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篇章。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和东盟国家更要继续秉持和弘扬“和平、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续写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新篇章,树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