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寻”百年足迹 “侨”见新时代

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侨。广州有超过400多万海外乡亲,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后,大批海外侨胞回广州投资兴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投身广州经济建设,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为了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历史与贡献,自2013年筹建以来,广州华侨博物馆开展以“反映广府华侨历史和五仙门发电厂电力发展史相关实物和史料”为方向的藏品征集工作。2022年6月1日起,这座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加拿大籍华人雕塑艺术家李蓝迪捐赠的大型雕塑作品《归来》。

归属感 勇闯“金山” 跨洋“归来”

近日,广州华侨博物馆举办开馆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捐献答谢会”上,共有11名捐赠者及9家捐赠机构代表出席,他们主要参与该馆“广州华侨华人与历史贡献”基本陈列中部分展品的捐赠工作。

在博物馆一楼展厅,摆放着由民建中央广东画院副院长苏忠阳捐赠给该馆的“海丝文明广泽天下”骨雕艺术品,牛骨材质寓意着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骨肉相连,作品以百年广州的发展历史为创作主题,整体呈“金山”造型,雕刻着广州塔、“五层楼”等广州著名标志性建筑,以此展现广州的城市魅力和广府华侨华人勇闯金山的辉煌历史。

在博物馆二楼中央,摆放着加拿大籍华人雕塑艺术家李蓝迪捐赠的大型雕塑作品《归来》,寓意广大华侨华人身处海外、心在中国的特有情愫。

开馆一周年以来,广州华侨博物馆累计征集藏品逾1.6万件(套),时间跨度从17世纪至今,材质包括纸质、金属、陶瓷、宝玉石、漆木、骨角牙、毛棉丝麻等。其中不少藏品展现了广府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和突出贡献,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建成,让海外广府华侨华人感受到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爱,他们想通过无偿捐赠藏品的方式,找到‘思乡’的归属感。”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说,广大华侨华人捐赠者希望借助广州华侨博物馆载体,推动广州华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谋生难 一份“吧拿孖”布告诉尽艰辛

历史上,广州人出国原因很多,或因经济问题,被迫出洋谋生;或因祖辈早年出洋,艰辛立业,后辈得以出国团聚、继产求学等。许多广府人怀着“淘金”梦漂洋过海,却在海外惨遭雇佣者的剥削和当地人的排挤。

广府人在开挖巴拿马运河时,不仅工作繁重,难以适应当地气候,而且待遇很低,生活条件极差,以致疟疾流行,幸存者无几。展厅摆放的1887年《吧拿孖(巴拿马)中华会馆布告》措辞恳切,详细地介绍了广府人在国外特别是巴拿马的悲惨遭遇,以此劝解广府同胞不要贸然出洋做工。

如今,随着经济实力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巴拿马生活逾百年的华侨华人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还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巴拿马人认识中国,接受中国文化。2021年,巴拿马政府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巴拿马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融入国际旅游推介计划。

广州华侨博物馆中陈列的20世纪广府华侨的侨批。

解乡愁 侨批如何下笔?“写信不求人”

一纸牵故土,遥寄赤子情。广府华侨身在海外,不论漂泊多远,不论离家多久,内心永远贮满浓浓的乡愁。漂洋过海的一封封家书和侨批,成为联结他们与家乡的纽带。然而,在当时的情形下,“写信”并非一件易事。文化程度低、找人代笔繁琐等成为制约广大侨胞写信的主要因素。

在博物馆4楼“记住乡愁”展厅,由上海华新书局于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的书籍《华侨写信不求人》,为广大侨胞提供近百种文件模板,既有写给家人的书信样式,也有为友人送行宴请的范本,涵盖了生活、工作、贸易、社交等多方面。

《华侨写信不求人》内容较为全面、文字通俗易懂,家信模板按照不同身份的寄信人进行区分,分别列出男性、女性两个视角多种样式,书信内文,大部分已提前为寄信人拟好,只留有姓名、日期、钱款数额等空白处,寄信人根据实际情况填入即可,在当时为解决海外华侨华人与内地亲眷往来通信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桑梓情 “幸福通讯处”:侨胞情谊中转站

展厅内一块保存较为完整的漆木质红色牌匾引人关注。上刻有“华侨幸福通讯处”,字迹虽略有斑驳,但依然清晰。据考证,距今已有90年历史。

据介绍,鸦湖乡,现名鸦湖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是著名的侨乡。1932年,鸦湖乡华侨幸福会在广州设立华侨幸福通讯处,主要经营当地侨批侨汇业务。这块红底阳刻“华侨幸福通讯处”金色大字的漆木牌匾是当时悬挂在通讯处门口的招牌。

“发展至今,幸福会主要开展接待华侨、办理华侨公益事业、协助解决纠纷、管理华侨物业、资助公益事业等活动。”罗兴连说,2020年8月31日,广州市白云区鸦湖乡华侨幸福会服务中心捐赠该牌匾,“它及其背后代表的华侨幸福通讯处,是维系鸦湖乡乡亲与海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如同指路明灯般,曾给予乡亲们关爱和温暖”。(中国新闻网 文/图:蔡敏婕)

潮汕侨批在泰国展出

展览中的沉浸式打卡场景备受泰国学生追捧。受访者供图

“这封侨批是用泰文写的!”7月9日,“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泰国中华总商会大厦开幕,侨批、“猪仔钱”、侨汇商品供应证等200多件珍贵实物集中展出,引起了泰国学生对华侨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无限好奇。

在展览现场,120幅图文展板生动展现了广大海外华侨出洋谋生、心系家国的移民历程和开拓进取、不忘根脉的深厚情怀;“过番”“写侨批”等沉浸式重现历史的场景,让参观者了解老一辈海外侨胞的移民创业历程。

“侨批记载了祖辈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我们不忘传承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中华文化,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心系家乡祖(籍)国的发展,同时也尽己所能在家乡投资兴业报效桑梓。”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在展览中发现了他父亲寄到家乡的批信。他认为,一封封平安批,不仅维系着亲情,更是充满着家国的思念。

泰国学生现场体验参与侨批创作。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也是十年来汕头首次走出国门举办侨批展览。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认为,“侨批档案”是近百年来见证文化交流的印记,而围绕侨批档案开展的搜集、梳理、研究、展览正发挥着桥梁作用,密切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

据悉,汕头市近年来加大对侨批保护活化力度。截至目前,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实体已超8.6万件,是2019年的2.3倍,成为中国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本次展览为期两天,随后将移至泰国潮州会馆长期展出。主办方希望,通过侨批这一中泰两国人民的共同文化记忆,让更多人了解侨批文化、认识潮汕文化、感受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化两国交流合作。(南方日报 张诗雨 区小鸣 秦少龙 杨立轩)

@海外华侨华人,如果送你一张飞广东的机票……

如果,送你一张飞往广东的机票,你最想?

前往佛山顺德,来一碗正宗的红豆双皮奶,在香甜绵密的回味中与儿时记忆重逢。

穿行在游人如织的潮州牌坊街,被爽嫩弹牙的手捶牛肉丸吸引,因茶馆里一声声“jia die”和悠悠凤凰单丛香而驻足。

又或者,换上精美绝伦的粤剧戏服,在广州永庆坊来一场Citywalk,在新与旧的交织中重拾乡愁。

……

飞往此处,理由何止千万种。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专属”答案。

但万语千言,终抵不过一句:

“我想回家”。

人是家乡亲,粤是故乡名。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发起“拍”张机票来广东征集活动。用短视频的方式,说出你的返乡计划,分享你与广东的点点滴滴。

图说侨乡|荔香蝉鸣 荷开人聚

荔枝熟了、日子火了,雷岭乡亲们今年又有好的收成。

又到了蝉鸣荔熟的季节。7月1日,第十六届潮南·雷岭荔枝文化旅游节活动在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赤坪村举行,佳果挂荔树,游人采摘乐,荔农笑开颜。

雷岭荔枝文化旅游节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过15届,早已成为当地每年的一大盛事。本届荔枝文化旅游节活动设立荔枝集市,分为美“荔”打卡区、鲜“荔”展销区、活“荔”互动区、香“荔”露营区等4个互动区域,融入“潮南制造”、草地露营、场景摄影、趣味打卡、亲子游戏等环节,以创意互动形式聚人气、扩人气。活动还发布了《2023年雷岭荔枝采购指南》和《2023年雷岭荔枝文化旅游节精品旅游线路》,解锁山水雷岭的新玩法。

小小的荔枝,满满的希望,雷岭镇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炎炎盛夏,同样铺开新画卷的,还有袅袅婷婷的荷花。走进龙湖区潮府盛莲现代农业产业园,80多亩连片荷塘里,千姿百态的荷花正肆意盛开:30多种荷花精品涵盖了红色、粉色、白色、黄色等各个花色,碗形、碟形等各种花态,以及少瓣、半重瓣、重瓣等各种瓣型,力求将荷花之美充分展现给市民游客。

据悉,该产业园自2021年3月开园以来,发展形成农业知识科普、创意农业体验、休闲农业实践教育和农耕文化传播等社会经济功能,有效带动莲子莲藕种植、特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南方日报 文/图:张伟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