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华侨华人桥梁纽带日益紧密 广东持续做好“侨”的文章

华侨华人桥梁纽带日益紧密

广东持续做好“侨”的文章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正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在北京举行,从今天(10月16日)起,本台将推出《丝路新粤章》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丝路上的广东新作为。今天播出《华侨华人桥梁纽带日益紧密,广东持续做好“侨”的文章》。

江门

今年5月,“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江门举行,凝聚侨心侨力,有效提升华侨华人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今年6月,这家落户江门20多年的新加坡侨资企业,再度与广东省商务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计划在广东投资137亿元。其中,该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将在江门投资约80亿元,建设纸张扩产等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推进,江门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引进侨资企业项目超80个,总投资额超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81%,增速全省第三。

广州

与此同时,广东积极建设“侨梦苑”,成功争取国侨办在广州、江门、汕头三市设立“侨梦苑”,打造侨商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目前,三大“侨梦苑”累计引进企业1600多家,项目3000多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500多名,吸引投资超过500亿元,已成为华侨华人来粤创新创业的集聚平台。

2015年落户广州增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城“侨梦苑”,由国务院侨办和广州市政府共同打造。

这家从事干细胞新药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正落户于增城“侨梦苑”的宝盛园区。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吸引200多家企业的注册落户和实地的生产经营,还有不少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在该园区就业创业。

汕头

这两天,正有一批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的厨师们在汕头深造,他们将通过为期10天的“粤菜师傅”培训,将凝聚中华饮食文化精华的“潮菜”带回家乡。

作为侨务工作的品牌活动“粤菜师傅·四海同享”,正通过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作为为华侨华人交流合作搭建的重要平台,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商大会两大盛会也将于2024年在汕头举行。

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将发挥侨务大省优势,持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把广东深度打造成国家聚侨联侨重要枢纽,通过统筹推进“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引导华侨华人更加积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加有效发挥华侨华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广东新闻联播)

 

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顶级科创生态系统

      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近日获得深圳市级首个无人化示范应用许可,获准在深圳核心城区向公众提供无人化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深圳市民通过小马智行出行软件下单,就有机会在深圳前海呼叫到一台无人化的自动驾驶车辆。

  “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商业化之路正不断迈坎提速,未来我们将持续加码研发,以技术为底座不断提升产品功能与体验,引领自动驾驶‘跑’得更快更远。”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马智行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缩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列第二,这也是该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高居全球第二位。

  深圳—香港—广州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努力。

  在广州,当地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

  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正全力开辟“新赛道”,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持续增强;催生“新动能”,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新引擎”,科技企业矩阵不断做强做大;塑造“新优势”,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激发“新活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在深圳,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当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创造性,让大中小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将为集群未来发展提供巨大潜力。据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正在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积极推动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表示,在“一国两制”下,不同制度和体系之间的互动、开放会产生化学反应,未来大湾区应该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三方面融合发展。(新华社 马晓澄)

第134届广交会开幕

展览面积和企业数量均创新高

      第134届广交会15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开幕。

  据了解,本届广交会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举办,展览总面积扩至15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7.4万个,展区总数55个,参展企业28533家,均创历史新高。

  记者10月15日上午在广交会展馆B区入口看到,大批境外采购商排队办理证件,有序入馆。展馆内人潮涌动,十分热闹,电子家电、五金工具、照明等各类展品琳琅满目,参展商与采购商热切洽谈,努力促成订单成交。

境外采购商在广交会展馆了解中国产品情况。程景伟 摄

  “这届广交会第一天采购商数量感觉比较多,很多是新面孔,真是令人惊喜。”作为连续十多年参展的“老广交”,浙江博来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挺进告诉中新社记者,该公司主营电动搅拌器、墙面打磨机、抛光机等电动工具,本届广交会带来的展品近三成为新品,希望拿到更多的外贸订单。

  该公司出口市场以欧美为主,去年出口额达8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力争同比增长5%。“今年整体出口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我们的产品只有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契合客户需求,保持竞争力,才能稳住市场。”李挺进说。

广交会展馆里的境外采购商。程景伟 摄

  机电企业历来是广交会上的参展“大户”。与上届相比,本届广交会第一期机电产品展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为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提供了参展机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春介绍称,本届广交会机电馆共设19个展区,参展企业11024家,共设展位21873个,比上届增加3201个展位,同比增长17%。

  福建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展出的一款智能天气预报钟,通过Wi-Fi和智能手机建立连接,可快速完成数据交换,实现网络授时与气象信息采集,从而及时向用户报告气压、风速、风向、体感温度等气象信息,便于用户对生活、生产特别是农业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多家采购商对该产品很有兴趣。

  本届广交会对展区进行了结构优化,跨期调整7个展区,进一步细分展区,为先进制造业产品提供更多展示空间,为传统优势外贸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本届广交会展区结构优化是自2008年第104届以来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届,对广交会未来和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广交会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展区结构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重要体现。

  在全球贸易整体低迷之际,中国外贸顶住压力,规模总体平稳,积极信号越来越多。据官方数据,今年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7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0.29万亿元、10.79万亿元,规模稳中有增。

  “当前,国际环境和外贸形势复杂严峻。”徐兵表示,办好第134届广交会,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帮助企业拿订单拓市场,服务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有利于加强供需对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有利于彰显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中新网 程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