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写意的江南水乡画作,到探索“天地为师”博大心性的大型山水组画《自然颂歌》,著名海派中国画艺术家张复兴秉持“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不断深入祖国的山水田野,研创海派花鸟、城市山水和水墨镜像等新系列。他在创作中大胆吸收当代艺术的时代元素,形成了线面结合、墨色融合的独特风格。
在上海国际传媒港CMG融媒影城举行的张复兴新作展上,从“大美山川”“诗意水乡”到“缤纷花野”“水墨镜像”,60幅新作诠释了张复兴的创作历程。
1967年,17岁的张复兴被分到上海青浦的砖瓦厂,当上了一名装窑工。黑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明媚景致,抚平了他内心的郁闷和迷茫。画画,成为他从现实走向诗意的桥梁。
1976年,张复兴考入上海美术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为了报社的一名美术编辑。他学习林风眠、吴冠中等前辈的创新意识,在江南水乡中注入写意元素。这种融合中西的画风,刚开始也受到了不少质疑。给张复兴信心的,是当时的几位海派大家。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上,已是名家的程十发,不肯在自己的画作前接受采访,而以一个不认识的画家的作品为背景。这幅画,正是张复兴的《江南水乡》。
此后,张复兴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美展,并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似水流年》画展。就在画作受到认可时,张复兴却一步跨出了江南水乡,转向传统中国画很少涉及的领域——西部的大山大水。
海派中国画艺术家 张复兴: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第二,自己一直有个心愿的,如何在21世纪新世纪里面,我们来探索一个海派山水画新的趋势。
张复兴的童年曾在贵州小镇上生活,“开门见山”的印象一直难忘。2002年,张复兴甚至辞去了报社领导的工作,到西部跋山涉水,一画就是十年,但却总不满意,直到自己在飞机上鸟瞰天山的一个瞬间。
张复兴:正好是太阳升起的时候,雪山它是一片金黄色的,背光的地方又是深不可测,我们为什么不能够采取俯视的角度?现代的科技,现代的交通,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运用这个条件来画我们古人从来没画过的角度?
从此,张复兴大胆突破传统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的程式,以一种俯视的构图来展示山的精神,形成了“大写意+浓墨重彩”的山水新风。他还着重表现前人较少表现的题材,如冰川、雪山。
以大自然为参照,张复兴将阳光提升为色彩,将山谷的投影提升为写意的笔墨,他还摸索出一套中国画色彩运用的方法:以墨破色,以色破墨,色墨相融;通过挥洒自如地书写,在纸上产生意想不到的韵味。
十年里,张复兴创作了百幅大型山水组画《自然颂歌》,2017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复兴将西方的新表现主义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将山川赋予自己的情感,转化为纯粹的抽象表达。
从具象的“看山是山”,到抽象的“看山不是山”,站在张复兴的新作前,依稀可感可见崇敬天地和家国情怀,于是看山还是山,那就是大国江山。
对张复兴来说,如何用中国传统的、不确定性强的笔墨宣纸,描绘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三个“课题”:城市山水。
张复兴说,画画一直是自己的精神支点。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探寻21世纪的新山水气象,这种跋涉不会停止,因为山在那边。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