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为侨服务 合力维护侨益机制加快建设

 以人为本为侨服务

  合力维护侨益机制加快建设

  本报记者 高 乔

  维护侨益是中国侨联六大职能之一,是践行为侨服务宗旨、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国侨联秉承“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理念,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公检法司部门合作,不断提升涉侨矛盾多元解纷法治化水平,合作成果显著。

  法侨合作走深走实。自2018年3月中国侨联与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联合开展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以来,法侨合作由中央层面统筹推动,地方先行先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机制建设到实质运行转变。在中国侨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共同指导下,已有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法侨联合发文。各级法院和侨联组织,根据本地区特点,有效发挥“法院+侨联”联动优势,推进涉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国各级侨联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法侨合作工作模式,涉侨多元解纷成效显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侨联发挥侨乡宗族纽带优势,聘请在侨界有威望的侨领和乡贤担任调解员或司法联络员,实现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安徽省侨联建立了“一带一路”律师服务团,参与海外涉侨纠纷的调解工作;云南省侨联发挥地缘相近的优势,在边境设立民族特色诉讼服务中心,高效化解侨胞、边民纠纷;浙江温州、青田侨联加强涉侨多元解纷平台数字化建设,打造“解侨纷一件事”应用,充实调解力量助力诉调解纷工作。

  四川省侨联主席刘以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过去一年,四川省侨联系统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积极入驻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通过“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检侨之家”等合作机制建设,在基层加强侨法宣传角、涉侨纠纷调解室、为侨服务法律工作站等建设,大力推进涉侨纠纷多元化解,侨联组织依法维护侨益工作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提升。

  “总对总”在线诉调工作全面推进。2021年,中国侨联正式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组织协调各省区市侨联分批入驻,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目前,已有来自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53个侨联调解组织和2596名侨联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了纠纷提交、委托调解、开展调解、达成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等各个环节均可在线办理。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国侨联系统收案总数约为11.3万件,其中,案件结案数近10万件,调解成功数约为8.6万件,调解成功率为86.35%,高于全国“总对总”调解平均水平。

  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建设蓬勃发展。2023年5月,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第一家由三方共建的“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2022年7月,由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温州大学合作共建,成立“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重庆、河北等地人民法院、侨联组织、高等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推进侨益保护研究工作。

  检侨合作逐步铺开。检侨合作发端于浙江青田、温州,广东江门、茂名等传统侨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中国侨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指导推动下,检侨合作已在部分地区落地生根,15个省(市)实现检侨联合发文。检侨合作立足侨的特色,细化实化惠侨制度安排和服务措施,实现了人民团体与司法机关协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创新。北京等地成立“检侨工作站”“检侨驿站”,将侨益维护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重庆市依托检侨合作,落实涉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公益诉讼保护工作;江苏连云港市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听取侨界意见建议,保障侨胞侨企合法权益;广东省江门市出台服务“侨都赋能”工程“12条意见”,统筹建设24个涉侨检察服务实体平台,开通涉侨检察服务事项办理绿色通道。这些实践畅通了侨界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为侨胞们提供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司法服务。

  山东省侨联主席李兴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进行侨法、侨检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二是点对点即时沟通。主要目标是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机结合,从被动协调到建立预防机制,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国侨联将加强侨情调研、完善机制建设、推动诉源治理、增强系统联动,提升协同服务水平,更加扎实有效开展法侨合作、检侨合作工作;增强涉侨多元解纷质效,将涉侨纠纷从源头化解,减轻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诉累;提升维护侨益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