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脚刚结束自己的访华行程,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后脚就来。
当谭主问他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有什么想法时,他表示,未来所有的汽车都将是电动的。
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90多家境外媒体转引了马斯克的这一判断。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在18%左右,距离马斯克的设想,还有巨大的空间。
这句话,无疑是对白宫政客近些日子炒作的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最大的反讽。
事实上,在拜登政府刚刚上台时,他们同样也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
2021年8月,刚刚上任半年多的美国总统拜登就签署行政令,给美国新能源车产业设定一项目标:
2030年实现美国境内一半新售汽车为可“零排放”汽车,包括蓄电池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
彼时,在美国,这一数字还不到0.5%,从0.5%到50%,可见白宫决心之大。拜登也在媒体面前表态称,电动化,没有回头路。
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美国上下不少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
白宫官员频繁炒作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福特、通用等美国汽车公司纷纷放弃或缩减电动车计划。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转变?
利用大数据手段,谭主对2016年至今美国媒体关于电动汽车的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风险”一词的比重,在持续上升。
进一步分析后,谭主发现,“风险”的集中点在于,中国在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力。
也就是说,美国并不认为新能源汽车有问题,而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主导优势有问题。
中国有着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换句话说,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变种。这背后,是美国焦虑心态的体现。
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出席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开幕式时提到的,问题不是产能过剩,而是焦虑过剩。
新能源汽车,代表的是绿色转型,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而美国的焦虑,也不只体现在新能源汽车这一个领域。
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是拜登政府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上台后,拜登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将气候危机“置于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中心”。
并且,拜登政府也将气候变化视为美国重回多边体系,重拾所谓“全球领导力”的手段。
但当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搜集、分析了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外媒关于“美国政府”+“气候变化”的相关报道后,谭主发现,相关报道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拜登政府开始越发不愿意提及气候变化议题。
一个如此受重视的话题,为何报道量会越来越少呢?谭主又分别对每一年的报道进行了主题分析。
2021年,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美国政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表态和目标上。
到了2022年,相关报道开始关注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这一年,报道最多的,是《通胀削减法案》。这一法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立法”。
按理说,达成如此重要的法案,是一件足以让美国人庆贺的事情。但在对法案相关报道进行情感分析后我们发现,法案推出后,负面情绪在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9.5%上升到2023年的24.7%。
就拿其中触达量较高的一篇文章举例,在《国会山报》这篇名为《为什么乔·拜登的“绿色新世界”是一个昂贵的烂摊子》的报道中提到,“拜登政府大幅增加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在美国现实情况面前‘碰了壁’”。
换句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篇报道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通胀削减法案》分配了大量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情况下,2022年美国新建的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发电场数量反而比一年前下降了16%。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新项目无法接入当前的电网。
相关报道中提到,美国有超过8100多个能源项目正在等待接入电网的许可,等待时间有四五年之久。这也意味着,一些2022年审批的项目,要到2026年才能投入使用。
而这也只是理论上的可能——美国多地的电网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要接入新的项目,就需要升级一整套输电系统。这些花费,远比新建一个项目要高得多。此外,对于谁来花这个钱,美国内部也没有达成一致。
很明显,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储能、传输等各个环节,这需要提前规划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能源专家景春梅告诉谭主,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上,始终存在步调不一的情况。这种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规划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美国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
这就导致美国的一些新能源项目要不然是建了用不了,要不然就是干脆放弃不建了。
这些现实情况,也让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钱都花了,但事情办不成。
美国《纽约时报》就提到,即便目前美国国会兑现所有承诺的补贴,到2030年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只能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远远低于曾定下的50%的目标。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指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这对于拜登政府而言,又是不可接受的——拜登政府原本希望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重拾美国的领导力,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拜登政府却发现,这是在给中国的影响力“做嫁衣”。
这种反差,让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变得犹豫起来,以致于拜登政府对气候变化表述的声量,也变得低了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此,拜登政府希望通过炒作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打压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意图借此提升美国的“领导力”。
但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是在打美国政府自己的脸。
事实上,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本就要依靠全球化下的合作。
就拿特斯拉来说,马斯克就提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表现最好的工厂。也正是这座工厂,曾多次让特斯拉“起死回生”。
马斯克此次来华,北京恰好在举办国际车展。现场展出了新能源车型278个,而特斯拉没有参展。
有不少分析认为,特斯拉不参展的原因之一,是长时间没有推出新车型。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接连推出新产品、新功能的竞争环境,特斯拉也面临着较大压力。
而根据外媒报道,马斯克此次访华,也是希望在自动驾驶方面与中国进一步合作。特斯拉认为,这会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新增长点。
美国企业希望与中国合作,但一些美国官员,并不这么想。
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克里斯托弗·唐还专门撰文告诫拜登政府,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促进美国的创新。拜登政府应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让市场决定胜负,这才是符合美国精神的做法。
曾几何时,美国是自由贸易的旗手,鼓励市场竞争。但现如今,美国政客对于全球贸易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我们以美国官员中与全球贸易最为相关的两个人——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以及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为例,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搜集、分析了近几年外媒关于“自由贸易” +“戴琪/雷蒙多”的相关报道后发现,报道量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公平”成了美国政客频繁提及的词语。
美国政客为何谈“公平”不谈“自由贸易”?从图上可以看到,2022年以来,“自由贸易”这个表述出现的频率开始下降。以这一年为视角进行分析,我们也能明白,什么是美国政客理解的“公平”。
2022年,美国政府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在这份文件中,美国政府首次将中国明确定义为“唯一竞争对手”。这一改变,也是众多智库与分析机构最为关注的重点。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相较于2021年版的《国家安全战略》,这一版文件中还有一个变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项目主任克里斯托弗·奇夫维斯就撰文称:
白宫没有发表支持自由贸易的有力声明,这一转变引人注目。
这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预警。这意味着拜登政府会在贸易政策上做出巨大的调整。
调整的抓手,是文件中提到的一个词——“产业政策”。
克里斯托弗·奇夫维斯表示,文件对产业政策的强调表明,美国明显偏离了自己作为全球自由市场经济主要倡导者应负的责任。
而美国所谓的产业政策,实际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一位长期关注美国贸易政策变化的业内人士告诉谭主,自由贸易的基础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多边主义,有关税一类的客观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标准。而公平贸易则是美国政府通过迫使其他国家退让的方式,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会将自身国内的经济问题,以及贸易逆差问题都认定为是顺差国采取了“不公平的贸易手段”所导致的,而美国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制定对美国商品有利,却对其他国家商品不利的“公平贸易”政策。
具体到新能源领域,就是《通胀削减法案》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条款。
《通胀削减法案》带有强烈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构成对其他国家相关产业歧视性对待。而这些条款,将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那些质量高、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造成影响,美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没有什么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产品力。这对提升美国新能源品牌的竞争力,几乎毫无作用。
这也是为何《通胀削减法案》实施一年多后,美国仍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焦虑的原因,甚至不惜炮制所谓“产能过剩”的议题,来抹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通胀削减法案》还是所谓“产能过剩论”,其背后体现的,都是美国政客反对自由贸易的心态。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焦点,这也让新能源汽车成为美国重点打压的对象,尤其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打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美国政客曾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同中国合作,但为了打压中国,美国不惜破坏其他国家在减排上的努力,甚至不顾自己曾奉为圭臬的市场经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打脸”行径体现出,遏制打压中国的念头,已经蒙蔽了美国政客的双眼。
但正如谭主在此前的报道中提到的,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出口“新三样”,都是稀缺产能、优质产能。这些优质产品,对全球节能减排降碳发挥了巨大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世界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这是美国官员再怎么炒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美两国而言,这些,都是机遇。
前提是,美国政府需要放弃打压中国的念头,正视中国的发展,遵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否则,让白宫下不来台的,不只是马斯克,还有美国向全世界喊过的话。
来源:玉渊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