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国粹:皮影哇扬戏

撰文、供图/里特贝尔格博物馆

在印度尼西亚,所有的戏剧形式都被称为“哇扬”(Wayang),而皮影哇扬戏(Wayang kulit)是当中最负盛名的一种。“yang”“eyang”或“hyang”的意思是“祖先”或“神灵”,也有人认为“yang”是“影子”的意思,“wa”是爪哇语的前缀,意思是“神圣”,合起来就是“神圣的祖先或影子”。

“kulit”的意思是“皮肤”,指的是制作皮影人偶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水牛皮。因此,“Wayang kulit”指的是一种戏剧形式,是以牛皮制成的人偶来象征神圣的祖先和神灵形象,并演绎祖先和神灵的故事。

 皮影哇扬戏的 

起源和发展

皮影哇扬戏的起源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它第一次被明确提及是在12世纪的一本爪哇史诗之中,但是很有可能,它的起源比这个更为久远,可能与其他亚洲的类似戏剧的起源有关。在印尼学界,一般持“印尼本土起源说”,认为皮影戏产生于东爪哇地区,在公元前左右首先是作为一种娱神的祭祖仪式而存在,后来在6世纪前后受到印度宗教与文化传入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完整的戏剧形式。

古老的爪哇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和人的灵魂不死。人死后的灵魂存在于世,与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精灵一样具有魔力,这些不死的灵魂就被称为“扬”(yang/hyang)。能与灵魂沟通的人被称为“萨满”。只有祭祀这些不死的祖先的灵魂才能得到庇护和保佑。

皮影人偶刻画着祖先的形象,他们在黑夜中与灯光照射下投射出的影子,被视为“扬”的现身,而操纵人偶的“达朗”(操作皮影的说唱者)被视为萨满的替身。因而皮影哇扬戏最早是作为爪哇人与祖先沟通的媒介而诞生的。这个时期的皮影戏讲述的全是爪哇先祖们的冒险经历和英雄事迹,演出时所使用的也是纯正的古爪哇语。

皮影哇扬作为戏剧的真正成熟是在6世纪印度宗教和文化传入爪哇之后。这个时期,爪哇岛上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印度化王国,较为强势的印度文化也随之影响着爪哇人的生活。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开始替代古爪哇的先民故事,进入爪哇皮影戏中。不过,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总是相互影响的,爪哇文学家并非完全照搬了印度史诗的故事,而是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再造。

15世纪,随着伊斯兰教进入爪哇,爪哇皮影戏再次汲取了新的营养,融入了大量伊斯兰教教义和故事。在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受此影响的皮影造型也从写实转向抽象。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皮影戏的生命力依然不减,同时出现了现代主题的皮影戏形式。从以上皮影哇扬戏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爪哇文化具有相当的包容力和承载力,正因如此,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能延续两千年至今。可以说,皮影戏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在神与人、宫廷和民间、政府和大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集娱乐、教育和宣传为一体。

皮影哇扬戏的 

戏剧空间

现在,皮影哇扬戏的表演依然在延续印度化时期固定下来的程序:演出以佳美兰乐队奏出乐音开始,乐声远远传来,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乐队一般由大约25个音乐家组成,所使用的乐器包括各种锣、金属风琴和木琴。传统的爪哇演奏还会加入一些女性歌者的和声。接下来,“达朗”先是唱起歌谣,他的助手把手中的皮影人偶传递给他,表演由此徐徐展开。

皮影的舞台所使用的道具和出现的场景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灯象征着太阳,香蕉树干表示大地,幕布代表宇宙秩序,操纵杆儿被看作人的骨骼,而拉线则被视为人的筋骨。表演通常在晚上开始,持续到第二天的天明。依据达朗的受欢迎程度,表演的费用通常会十分昂贵。因此演出一般由公司或者受到尊重的镇子、机构或富有的个人来资助。

故事:

并非绝对的善恶交织

在现代的皮影哇扬戏之外,传统的皮影哇扬戏还是以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作为主体。

故事是以善恶之间的对抗作为主线的。善与恶的对抗不仅可以发生在不同人和群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自我的交战之中。因而,这些故事展现人物所经历的生与死,自我成长和自我成就的历程,但也讲述关于爱和不可避免的命运。最后,都以剧中人发现生活的秘密和抵达智慧之舟作为结尾。

通常如果在故事中存在善恶两个群体的对抗,天生良善的角色位于幕布的右边,卑鄙的角色位于幕布的左边。卑鄙的角色包括那些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且不为撒谎和密谋而感到羞愧的人;而天生良善的人,则经常为周边的人考虑,践行良善,其行为的方式展示了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不过,在皮影哇扬戏中,善与恶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人物形象没有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时,会遭到鄙视,但是社会依然接纳他们,因为没有纯粹的善恶之分。爪哇人认为每个所谓的良善的人也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恶人身上也潜存着一丝良善的可能。善与恶之间可以进行转化。

皮影人偶的 

制作创新

皮影戏的人偶都是由动物的皮革做成的,质量最佳的皮革,传统上认为是来自苏拉威岛上的用于仪式后宰杀获得的水牛皮。在水牛死亡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将牛皮剥下来,然后小心的去掉脂肪和毛发,留下大约1毫米厚的皮层。再将这些牛皮卖给皮影哇扬戏剧团,剧团有专人负责在皮上打孔、绘画人物,有时还会镀金。

打孔和绘画都是按照传统的办法进行制作,在不同的地区,细节上会有些差别。绘画会在皮的两侧都画满。人物脸部和身体的颜色,则根据人物角色的特征来绘制。

很多皮影人偶还经过镀金,金子会给人物形象增加观赏的多样性和收藏价值,但是与塑造角色的性格无关。支撑人物的主杆和手棍,可能是由牛角、木头或塑料制成,具体使用哪一种材料,视不同艺术家的喜好和之后需要固定的程度而定。

在1990年代,绘画的材料有所变化。工匠开始使用丙烯酸涂料来代替主要以鱼胶加入颜料和增量剂制成的涂料。那些过去使用鱼胶所绘制的画,会留下一种比较厚的颜料层,这就是传统的人偶通常有比较平滑的表面的原因。在爪哇,很多真正从古远年代留下来的皮影由于使用的年代过久,颜料层已经褪去,不复往日光彩,却留下人们曾经喜爱的痕迹。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0.10月刊

来源:大美V视